猴画包容着史前图腾文化的吉祥寓意,传递民

明宣宗朱瞻基《戏猿图》

自印度佛教文化传入,猴的形象便常见于佛教艺术中。在中国早期开凿的佛教石窟中,新疆的库车克孜尔洞窟中出现了大量猴王本生故事壁画,描绘了猿猴形象。另外,西夏中晚期的安西榆林石窟壁画《玄奘取经图》,是最早出现猴行者的壁画。云海渺茫间,白马旁猴首人身的“猴行者”合十敬礼,三藏法师着襦裙袈裟,师徒二人遥礼观音、普贤。

南宋刘松年罗汉图轴

齐白石用率真的手法,表现他匠心独运的意趣。于桃树下的白猴,手里捧起红红而又香气馥郁的蟠桃,形象动作极富童真,意思更有趣味—“寿且贵”。

观音猿鹤图

仙桃素来象征长寿,古代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曾经用玉盘盛着仙桃送给汉武帝,说这种桃子要三千年才能结一次果子,吃了能使人长生不老。因此在古代民间就常用桃子作为祝寿的礼物,亦有长寿之意,一直流传至今。由于猴子极具灵性,又喜欢吃桃子,故猴和桃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白猴在中国素来象征吉星高照、幸运祥瑞,常以代表族群之首,亦因“猴”与“侯”的读音相近而有封侯进爵之意。于白石老人传世的画作中,白猴属不常画的题材,更显格外珍贵。

白猴寿桃

擅长猿猴的佛教绘画代表人物,最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的画僧法常和画家张思恭。据有关资料记载,法常(?-约年),号牧溪,蜀人(今四川),后居杭州。他性格豪爽,蔑视权贵。因抨击奸相贾似道而被通缉,无处藏身,最后出家当了和尚。作为一名艺术造诣极高的禅僧画家,他的作品大量流入日本,深受追慕,被日本人称为“日本画道之大恩人”。

观音猿鹤图南宋画僧法常

他的著名传世禅画作品《观音猿鹤图》由三幅独立的画作连在一起。中间一幅为白衣观音,左边一幅绘有穿林而过的仙鹤,右边一幅则有一只怀抱幼猿的母猿。画面中的猿猴形象,正是借猿猴好动的特性反衬心神安定、杂念全消的心境、禅境。

易元吉戏猴图

南宋刘松年(12世纪—13世纪),钱塘(杭州)人,画院待诏。其绘有猿猴形象的《罗汉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此图又名《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之一。

蓝猴系列

画中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沙弥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极富生活情趣。

美猴王

古往今来,历代都产生过杰出的猴画作品,既包容着史前图腾文化的吉祥寓意,传递着民间祈福求安的信仰,更融合了各个时代佛、道、儒三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柏猴图

相信在未来会涌现出更多猴画题材的精品佳作,让人们在欣赏之余得到更多心灵的慰藉。

宋易元吉猴猫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ranshia.com/wmcdy/11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