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之仇俄罗斯土耳其百年恩怨
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这一石破天惊的新闻又一次震动了全世界。双方还在为俄战机是否侵入了土耳其领空争辩不休的时候,我们回顾历史,却发现,这两国,早就是数百年的老冤家。一部俄罗斯的扩张“光荣史”,就是一部土耳其被欺负的“屈辱史”。
风起君士坦丁堡:千年帝国的末日俄土纠缠的开端
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历史上最荣光的日子。
这一天,穆罕默德二世率领下的奥斯曼帝国军队贡献了西方最有名的都市——控扼黑海海峡的君士坦丁堡。国祚千年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就此灭亡。
当然,在这个日子里,帝国苏丹是绝对不会想到,一段纠缠数百年,知道今天还看不清何时能够终结的恩怨,就在这一天埋下了种子。
而恩怨纠结的另一方,俄罗斯,此时还是黑海那一边北方大地上一个开始崛起但还并不耀眼的野蛮人国家:莫斯科公国。
命运的巨轮就这样把此时还看不出会有什么关系的两个国家绞成了一股绳: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16年,一个不速之客千里迢迢到达了还很简陋的莫斯科。奉教皇保罗二世之命,在拜占庭帝国灭亡时逃往西方的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亚·帕列奥罗格公主,下嫁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教皇试图通过这一手段统一分裂的天主教和东正教。但这一图谋失败了,但这一联姻,却给莫斯科公国带来了“天命”。
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国末代公主索菲亚后,莫斯科公国便以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将索菲亚带来的拜占庭象征双头鹰奉为国徽。
从留里克王朝的莫斯科大公国,到诺曼诺夫王朝的沙皇俄国,在彼得一世之前,俄国实行的是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其扩张活动主要是在陆上不断地侵蚀大片土地。
但沙俄的贵族地主和新兴商人阶级也不再满足于仅在陆地上的扩张,他们强烈要求打通出海口,夺取海外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彼得一世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进一步对外扩张,制定了一套庞大的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
彼得一世将扩张目光投放到整个欧洲,觊觎欧洲霸权。他征服欧洲的计划是:打败瑞典,征服波兰,控制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后再南下进攻土耳其,控制黑海,侵占巴尔干半岛,占领君士坦丁堡,夺取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打通黑海到地中海的通道。
夺取黑海出海口和制海权,对于沙俄实现欧洲霸权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及达达尼尔海峡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和战略枢纽,沙俄一旦控制了这一枢纽,不仅可打开由黑海通往地中海的航道,切断西欧各国同其殖民地联系的动脉,从南面包抄欧洲的心脏地区。而且对沙俄向印度洋和非洲扩张更加便利。关于黑海对于沙俄扩张的重要性,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俄国如果控制了土耳其,它的力量几乎会增加一倍,它就会比其它欧洲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强大”,这将是它“确立对欧洲统治的决定性的一步。”
他们的对手,正是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就是此时,16、17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臻于极盛,它的海军掌控了东地中海,它在陆地上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半岛,兵锋直指欧洲腹地,年,奥斯曼土耳其兵围维也纳,这也成为其势力的顶点。这个时候的黑海是土耳其的“内湖”,横亘在黑海与俄国之间的,是土耳其帝国的属国:克里木汗国。速要塞封锁着还显弱小的俄国进入亚速海和黑海的道路。
无论是继承拜占庭的遗产也好,争夺南方出海口也好,俄土两国的争夺就已经是宿命的相遇了。
以下是历史上的10次俄土战争简要梳理
第一次俄土战争(年-年)
第一次俄土战争,这是沙皇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间第一次较为重要的战争。为争夺第聂伯河下游地区,沙皇俄国同土耳其发生的战争。年,俄国对土耳其宣战,战争持续5年,双方都没能分出胜负,于年签署和约,奥斯曼帝国承认沙皇俄国对第涅伯河左岸地区的统治。
第二次俄土战争(年-年)
年7月土军围困维也纳。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结成反奥斯曼帝国的“神圣同盟”,年俄国加盟。年及年俄皇彼得一世两度进攻亚速海,被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克里米亚汗国的联军击败。年9月奥军在蒂萨河畔进行的泽特战役中大胜土军,俄军占领了顿河河口。战争的结局是:亚速和延伸到米乌斯河的亚速海沿岸一带归属俄国,俄国获得亚速要塞,在黑海建立了第一个出海口。
第三次俄土战争(年-年)
年,土耳其军遂北伐,收复顿河河口。俄土战争爆发。年,沙皇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军队的重围。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其被迫放弃亚速,并需拆毁亚速海沿岸的防御工事。根据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统治。
第四次俄土战争(年-年)
年底克里米亚鞑靼人袭击乌克兰和高加索成为了战争的借口。在年,俄国的指挥官们期望能夺取亚速和克里米亚半岛。但是,由于缺乏补给以及流行病的爆发,俄军不得不率军撤回乌克兰。年,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于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了转折。俄国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奥地利又退出战争,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根据年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
第五次俄土战争(年-年)
第五次俄土战争是发生在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的一场影响重大的战争,其主要结果是南乌克兰、北高加索地区和克里米亚从此被沙皇俄国控制。战争一开始俄军的名将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很快轻松打败了巴尔联盟的军队,在和年间多次取得大胜。在海上战场,俄军最终于年的切什梅海战消灭了土耳其海军的主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终不得已于年7月21日签订《库楚克开纳吉和约》,俄国得到割地赔偿和二百五十万卢布的战争赔款,同时还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
第六次俄土战争(年-年)
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克里木,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属地,授权土耳其检查通过海峡的俄国商船。俄国拒绝了这一最后通牒。土耳其出动了20万军队和一支强大的舰队对俄开战。在年的战局中俄军取得了巨大胜利。6月15日,库图佐夫将军所部强渡多瑙河,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土一个军。7月9日,俄军主力在默钦战役中重创土军。年1月,俄土签定《雅西和约》,土耳其承认俄国兼并克里木和格鲁吉亚。这次战争俄国作了充分准备,实现了称霸黑海的野心,获得了黑海不冻的出海口。
第七次俄土战争(年-年)
年,奥斯曼帝国受到法国拿破仑一世的支持,加上俄国在奥斯特利茨会战中遭到惨败,决定对俄国进行军事行动,以夺回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地的控制权。不久,米哈伊尔?库图佐夫接管了俄军指挥权,他制定了一次大胆的诱敌战术,以期尽快解决战事来抽调主力北上防备拿破仑。10月2日,两军决战,土耳其军彻底崩溃,并于11月23日向俄军投降。土耳其于年5月28日承认战败,签定《布加勒斯特条约》,割让比萨拉比亚。
第八次俄土战争(年-年)
~年的俄士战争是欧洲列强瓜分兴起于亚洲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区扩张的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属地的斗争所引起的。此时正值希腊人摆脱土耳其统治的希腊独立战争,俄国趁火打劫,法国也支持希腊,英国诗人拜伦率领一支 赴希腊作战,土耳其与埃及联军战败。年9月,俄土双方签定《亚得里亚堡和约》,土耳其向俄国割让外高加索沿海的领土。年,土耳其被迫承认希腊独立。
第九次俄土战争(年-年)
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年萨丁尼亚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但并没有帮助英法围攻克里米亚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舰队。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英法联军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最后签署的巴黎和约使俄罗斯丧失了几乎历次对土战争的成果,这也是土耳其在对俄作战中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
第十次俄土战争(年–年)
年4月24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从巴尔干半岛及高加索两地发动进攻。俄军主力进入罗马尼亚后,6月及7月在不同地点渡过多瑙河,12月攻占土军重要据点普列文,次年1月逼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被迫接受俄国提出的和平条件,年欧洲列强在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并以《柏林条约》取代《圣士提法诺条约》,俄国自由通过黑海两海峡自由进入地中海的梦想依旧没有实现。
进入二十世纪,破败的奥斯曼土耳其处于墙倒众人推的状态下。直到一战爆发,土耳其站到了德国和奥匈帝国一边。而在土耳其没有参战的情况下,年3月,协约国秘密计划将其瓜分,彼得大帝数百年前的梦想,眼看就要实现了。
但,就在胜利的果实吃进肚子前一刻,俄罗斯帝国倒下了。年二月革命,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俄国灭亡。同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建立。
时间一晃到了二战,德国进犯苏联后,土耳其立即宣布严守中立。并随着战局的发展越来越加强和盟国的联系与合作,日益疏离轴心国。
而苏联挟战胜之威,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了修改《蒙特勒公约》的要求,沙皇俄国打开南方出海口的梦想在苏联领导人身上再次萌发。
斯大林提出修改《蒙特勒公约》的要求,他认为,《蒙特勒公约》是对苏联不利的,“一个受英国支持的小国,卡住了一个大国的咽喉,不给它出路。”苏联要求苏方船只自由地进出黑海,而且在土耳其没有能力保证自由通航时,苏联希望用武力来保卫自由通航。会议原则上决定,《蒙特勒公约》应予以修订,具体事宜由美、英、苏各自与土直接谈判。但是以后的谈判中未能达成协议,《蒙特勒公约》因此并未做任何修改。但是苏土关系进一步恶化了,面临苏联强大军事压力的土耳其在战后初期的冷战中彻底投入西方的怀抱,成为了北约成员国。
直到今天,只要俄罗斯还抱有南方出海口梦和君士坦丁堡继承者梦,土耳其就会感到芒刺在背。这对十世之仇的冤家,围绕着黑海海峡这个地缘政治焦点,不知还会演出怎样的戏剧来。
问世,首创经验与智慧交易平台,汇聚中西财智精华,跨界合作为企业和政府解决各类难题,打造全球知名智库网络!
主营业务:企业咨询
融资投资
问世会馆
网络咨询
政府咨询
产品分销
策划代理等。
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ranshia.com/wmcdy/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