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警惕一些老师把惩罚学生当作杀鸡儆猴

01需警惕一些老师把惩罚学生当作杀鸡儆猴

在前面讲述了一些"惩罚"在学生教育中的不确定性,也谈到了一些老师对"惩罚"认知的不充分,这种不充分导致"教育惩戒"难以真正落地,要么怕惩罚过重引起纠纷,要么怕惩罚不合适没有教育效果。在实施教育惩戒的时候,老师必须充分预判惩罚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后果,是否在可控范围内,是否有其他替代方式同样能够达到惩罚的后果……这些都需要老师有丰富的经验,所以说惩罚在教育上是具有艺术性而不能被滥用。

但是昨天竟然看到一位疑似老师的网友留言道:惩罚尽管对于孩子来说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却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对其他孩子具有教育意义……

02杀鸡儆猴的效果验证了观察学习

"杀鸡儆猴"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也算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如果上升到理论层面,杀鸡儆猴其实就是"观察学习"的具体应用。承认"杀鸡儆猴"的效果,就是承认了"观察学习"的存在。"观察学习"在学习理论中被当作"行为主义"无法解决的一个现象,也是行为主义的突破。这意味着不需要"惩罚"或者"奖励"对人或者动物的行为进行"鼓励",他们都可以习得一些知识。#老师和家长惩罚孩子的效果如何#

在教育中我们经常见到老师们通过"杀鸡儆猴"的方式进行"管理",也确实起到一定的效果。只是那些常常被当作"鸡"的小孩子就很糟糕了,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中,老师"杀鸡儆猴"的行为很有可能被当作"霸凌",如果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会入刑。

03杀鸡儆猴往往只是老师一厢情愿

一些老师通过过度惩罚那些迟到、学业差、违反纪律的学生,本身并不指望惩罚能够改变这些违纪的学生,而是想通过"过度"惩罚警示其他学生,这种管理手段并不罕见,几乎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这种经历,顶多是做"鸡"还是做"猴"的区别。

可惜的是,这种震慑往往破坏了"惩罚"的公平性,使得被惩罚的学生不服气而屡教不改,被震慑的"猴子"们在"观察学习"往往没有学到"不"违反纪律,反而会因为老师作为观察学习的对象而习得"杀鸡儆猴"的方法以及五花八门的"惩罚是手段。

04观察学习的对象是老师而不是违反纪律的学生

在观察学习中,孩子学习的对象是"榜样",在老师实施惩罚学生的过程中,本来应该被警示的"猴子"往往不会去学习那些待宰的"鸡",而是去模仿"杀鸡"的人。我们发现实施"杀鸡儆猴"的班级,往往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秩序,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现象非常多。

老师作为榜样,学生跟随老师学习学业知识的同时,老师的言行举止、解决问题的方法、价值观等等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在老师自以为用"杀鸡儆猴"震慑到学生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学会了"杀鸡儆猴"的方法。或许,这就是为何社会上如此多"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走一个"的一刀切泛滥的"教育来源"。

05教育与管理在学校的主次要分明

我们在评论区可以看到,很多老师为自己惩罚学生找到的借口就是"不打学生不服管",或者"学生不听话不打怎么办",显然拥有这种观念的老师在学校中无法区分"管理"和"教育"的主次关系。在学校中,不管是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还是学校某个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无一不是为了教育服务,不管是整齐划一的管理形式还是松松垮垮的组织形式,其底线则是不能伤害到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健康和成长。

当下很多人为了让学生实现整齐划一的组织管理形式,不惜以损害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为代价显然是越过教育的底线了。

06惩罚到底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惩罚从古到今存在这么多年,是否能够在教育上起到效果?这里可以肯定地说,"惩罚是可以起到正面的教育效果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的惩罚都能起到正面的教育效果,惩罚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惩罚者"与"被惩罚者"的关系,不是所有的老师和家长的惩罚都能够取得所谓的私塾里面"老先生"一顿戒尺让小孩子乖乖上进的效果的。

惩罚获得好的效果的条件,一会儿半会儿说不清,下次再聊,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ranshia.com/wmcsy/12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