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当年竟这样创办小米,如今处于低谷期,
七年前的4月6日,雷军和十几个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一家叫“小米”的公司就在中关村开始创业(就这么简单创办了小米?),如今七年已过,小米依然在路上。雷军说一路走来,无限感慨,他们的创业渐入佳境,很快迎来新一轮成长。
七年小米,一种现象
七年前,小米以互联网模式做手机,一度掀起业界前所未有的热潮。随之,大批模仿者跟随,造就“互联网公司都来做手机”的盛况,可以说是小米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新的互联网手机时代。
《科技美学》总结了小米7年一路走来的痕迹:
年4月6日,小米公司成立,8月的MIUI首个内测版发布,被用户熟知。
年,小米手机1发布。
年8月,小米手机2正式发布,成为小米手机史上最经典的一款机型。
年7月,红米手机发布,让市场中的千元机开始拼配置。同年9月小米电视和小米手机3正式发布。此时的小米手机业务已初具规模,小米生态链团队应运而生。
年3月,红米Note发布,5月小米平板发布,7月小米手机4发布。
年1月,小米Note发布,2月,MIUI全球激活用户数量超过1亿。
年2月,小米手机5发布,7月,红米pro、小米笔记本正式发布,9月小米支付上线,10月,小米Note2、小米MIX发布。
年2月,小米芯片澎湃S1发布,搭载自研芯片的小米5C发布,3月,小米电视4A发布。
单从这份成绩单看,无疑小米是成功的,手机起家到如今全面开花的生态链硬件公司,并依靠用户流量逐步筹划在内容上实现盈利,市值从0到现在的亿美元。
尽管一路走来,外界对小米的吐槽声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创造了“互联网公司造手机”的“美好时代”。
1、年,一款顶着“全球最快智能手机”和元意外的低价,2天内获得超过30万台的网上预定量,小米网上社区的粉丝高达数百万,也是在这一年,“小米”成为一种现象。
2、用“高端手机与中国社会消费实际相结合”的逻辑,带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手机均价的整体下降,让国产智能手机走向“高性价比”道路。
3、小米的互联网手机模式,无疑从根本上消灭了山寨手机。
4、最开始完全的线上营销,成本低,见效快,引众厂商纷纷仿效,可以说为手机市场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公允地说,不伦小米如今的市场地位如何,其对早期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它可能不是行业的主导者,但却将行业重新洗牌。小米自身也从最初的幼苗成长为现在的可以称之为是参天大树,每一步走的还算踏实。这七年的历程也印证了雷军所说的“一路走来,无限感慨”。
七年之痒,转型之困
都说婚姻、感情有七年之痒,在企业的成长路上也有七年之痒一说,据了解,过去的年里,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没能顺利走过7年,其中原因各家不同。挺过去是新生,挺不过去是一地鸡毛,被历史慢慢掩埋。
凡客在风头最盛的时候,员工有一万三千多人,成立七年不到遇到转型之困;盛大网络曾凭借网络游戏获得巨额利润,疯狂扩张后,精力分散开始走下坡路,之后大量走马换将,也没能让公司稳定下来。
如今的小米正站在七年的风口上,早前一份《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及总销量》报告显示,小米手机整体销量表现下滑明显,跌出前五,国内也被华为、OPPO、VIVO赶超。更有海外分析师给出了令人乍舌的预判,不到两年小米的市值剩下不到亿美元的零头?!。
海外市场的扩张遭遇瓶颈,小米的专利问题使其扩张并不顺利,自身的短板也让南美市场巴西已经选择退出。相比国内华为等手机海外市场的占比,小米已经落后很大一截。
年开始,小米开始经历高管人才的流动,从财务相关的副总裁张金玲,到内容方面的陈彤,再到国际业务副总裁雨果。
在小米的三年半时间里,年雨果带领小米进军印度市场,一年后,小米在印度卖出了万部手机,随后还在印度上线了电商网站。到年,小米在印度的销量已经增长至万部,成为印度第三大智能手机生厂商。其后雨果还带领小米进入巴西、印度尼西亚、非洲市场。
加入小米时,雨果曾说过小米要“征服全世界”,而现在他的离开,无疑是对小米未来国际化扩张战略的重大损失。
据媒体报道,雷军获得最多的评价是守正出奇,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生存,善于合作,但不善于抢夺和征服,太过谨慎。
而如今小米的发展似乎乱了节奏,面临手机销量下滑、市值下滑、高管离职以及海外市场拓展受阻等问题,雷军对小米的路径似乎也陷入了摇摆和思考中,很明显,小米正在遭遇着七年之痒,转型之困。
这种困难在于小米借助互联网风口成长起来,风口已过,小米的研发能力依然薄弱,转型中供应链问题不得不面对,在失去国际市场支撑之际,却没有继续成长的基础。
回归初心,重新出发
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小米自主研发的芯片“澎湃S1”发布,会上雷军重新温习了小米的初心问题,在大众固化的思想中,“高性价比”该是小米创办的初心,而忘记了年的小米是“为发烧而生”。如今雷军要回归初心,重新出发(要喝第二碗小米粥了?)。
澎湃S1的面世,不得不说是小米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对小米具有深远战略意义,时值小米“七年之痒”之际,说的严重点,这颗“芯”事关小米是飞跃还是沉沦。
显然澎湃S1和此前发布的小米MIX,是小米在发展低谷期给出的转型方案:以技术立命。先前尝到因供应链问题措施首发的苦头,导致销量大跌,小米深知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中,才算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但年的“为发烧而生”和年的“为发烧而生”,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小米芯片也很难复制当初小米手机的“现象”。毕竟芯片是一个高投入,慢产出的产业,看看华为在芯片路上艰辛,便可知一二。
显然,手机行业的下半场已经开始,排位赛结束,淘汰赛开始。小米七年之际,走出则是一次新生。
今天讲一个男人神器的故事,嘿嘿嘿。在中国安全套市场上,杜蕾斯一直是独领风骚,占有率高达30%。
但有一家中国本土安全套企业,只用三年就销量破亿,销量增长%,超越杜蕾斯成为中国安全套第一品牌。
它就是大象安全套。
大象创始人刘克楠,创业第一年,他就让大象安全套销量破0万!两年之后就成为中国安全套第一品牌,在35岁以下人群占比81%!
大象是如何打造品牌,如何打造令用户尖叫的产品?在前不久的爆品总裁营上,作为曾经的学员,刘克楠和大家分享了他的“营销毒招”。
以下为刘克楠口述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打造品牌有五个要点大家好,我叫刘克楠,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个主题,叫“营销毒招”。
我们公司叫“北京大象和他的朋友们有限公司”。我们做的,简而言之就是“针对年轻人在网上卖套”。
1.一句话介绍清楚业务
我觉得,一句话能介绍清楚公司业务特别重要。这里的一句话指的是你整段的表达,你让人特别清楚你的业务之后,你再跟他讲其他的。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个段子,说马云和人在电梯里谈了几分钟就给人投钱了。大家觉得这不是真的,但我相信这有时候会是真的。
2.公司得有好名字
一个伟大的公司必须要有一个好名字,因为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
我总结好的名字一定要符合三个特点:接地气、亲和力、容易记。
国内的,比如“三只松鼠”,对它的名字我印象很深刻;国外的,可口可乐就不错,还有百事可乐,打广告连广告词都不用,就叫“祝你百事可乐”。
3.舍得花钱做广告
早期很多创业公司不舍得花钱做广告。有时你看到哪家公司好像发了一篇文章就能火,其实它背后肯定花了很多钱。
对于快消品而言,打广告可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14年就决定投《港囧》,投了万,那是我公司账上当时所有的钱,但因为我们预期它会有个特别好的效果,所以还是投了。
4.有两个1
1句打动人心的话。奔驰的slogan就特别牛,Thebestofnothing,让人不明觉厉。
我们大象是,“手握大象兴风作浪”。虽然不是多了不起,但如果这句话能让人记住,那就够了。要想凭一句话让你的销量暴增,也是不现实的,
1幅画面。你要尽力做到能让用户想起用你产品的那个场景。
5.培养未来的用户
这个时代消费人群在变化,你一定要培养未来的用户。未来的用户获取成本是低的,但忠诚度相对来讲是高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策略是主攻95后,喂养00后,因为他们是未来。
创始人该做什么创始人,一定要不断学习。
我当时创业时,就看了三本书。
第一本是我在望京图书大厦看了一个月的《定位》。这本书就是你要在消费者心目当中找准位置。简单来讲,就是让消费者一想到你就知道你是什么样就够了。
第二本是《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这本书说的是,你说自己好不如别人说你好。我当时就想怎么让别人说你好呢,我们早期没有太多钱做大广告,所以我们发一些公关的稿件去做营销,然后把它做成公关的。
第三本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写的《引爆点》。它讲的就是,所有品牌的流行,都是有它的逻辑、方法和道理的。
后来我还看了一本,叫做《经营的本质》。其实它的道理也很简单:将优良品质的商品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为顾客供应出来,使顾客受益。
其实时代在变,道理不变。过去的东西并没有落伍,只不过需要一些升级,还要你更新一些认识和看法。
创始人还要聚焦产品体验。
我们共同的一个原则,就是只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所以要注重用户体验,而这得贯彻到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是完整的一个过程,这样消费者才比较会买单。
使用前,我们发顺丰,这是比较快的,后来用京东自营,更快。
使用中,就得谈到用安全套的一大痛点:撕安全套得用双手,有时还分不清正反面。春宵一刻值千金啊,所以我们就设计了“单手打开,秒分正反”,这就是我们与传统安全套不一样的一个地方。
我们还附送了一包湿巾,这是使用后。
为了这些,我们也是做了调研,还花了钱找调研公司,送了盒安全套让大家体验。
大象安全套的崛起之路做细分市场的NO.1
我们决定做安全套后,就想怎么才能做一个特别细分市场的第一名呢?中国安全套市场,被杜蕾斯、冈本占据了大部分,我如果和它们做同样的概念,肯定做不过它们。
细分市场上,比如“植观”,它就做氨基酸洗发水,然后在淘宝天猫三个月就卖了万。还有个叫“全棉时代”,它们最早就做棉柔纸巾,现在已经变成了非常大的公司,双11卖了2.6亿。
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小品类。洗发水虽然是个大品类,但氨基酸洗发水就是小品类。
我们也一样,我不做传统安全套。不能跟传统安全套长一样,概念、定位人群都要不一样。我就是要与众不同,这样才有机会。
说到不一样,我们还即将推出一款全新安全套,将会改变安全套行业,大家敬请期待。
想尽办法做营销
我们经常有跨界营销的合作,应该和上千个品牌跟我们合作过了。这些大部分是以曝光为主,可能第一次看到的人不会买,但当他第二次有需求后,他说不定就会为你买单,很多广告也都是这样。
最早的案例是招“安全套体验师”,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品牌宣传。当时所有的门户网站都转了,像什么腾讯、搜狐,然后还有中华网等等,影响力很大。
其他的案例,比如我们一直在做电影,《港囧》里我们有两分钟的产品曝光和特写,效果非常好。今年4月1号,范伟、薛之谦演的《有完没完》里也有我们。
因为我们的产品不能明星代言,所以我们会从公益或活动的角度让他们为我们做一些传播。比如我们经常会和“艾滋病防治大使”吴莫愁做活动。
我们和同道大叔也做过很多活动,因为现在星座非常流行,不论是招人交友还是分析用户,都用得上。既然这么重要,那我们还是得上这趟车。
我们还对工厂进行了直播。直播背后的逻辑很清楚,让大家对你的产品有更好的了解,更强的信任,同时这也是一种传播手段。有条件的话,大家可以曝光这种矛盾点特别大的东西。比如卫龙也直播过自己的工厂,一般人觉得那环境肯定很恶劣,但其实不是。
说到底,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大量的娱乐营销?因为95后00后在这儿呢。
三个选择,打造爆品
最后讲讲爆品的打造,我觉得这和三个观念选择密切相关。
第一个选择,选有话题的品类。比如辣条、安全套,他们天生有这样的话题点,在市场营销市场传播中有足够深的影响,所以会比较多人了解。
第二个选择,聚焦。聚焦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是未来,他们接受程度更高,对新产品有更好的接受度。
第三个选择,找准你的合作伙伴。比如我们为什么一开始选择京东,因为京东自营,上午买下午就送到了,对于品牌来说有好处。
知识改变自己,每天坚持阅读1年必成牛人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ranshia.com/wmcsy/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