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丨怎样画猴子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m.39.net/disease/a_6169820.html

猴为“灵长目动物”,通身透着机灵活泼,滑稽有趣,所以人们都挺喜欢它们。特别善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把猴子录进了象形文字。《山海经》和《呂氏春秋》上称其为“猿”,晋文学家傅玄作《猿猴赋》有云“戏猴而纵猿”之句。可见在古人心目中猿和猴都可称为“猿”。《楚词》里尚有“猕猴”,晋阮籍作有《猕猴赋》延承此名。“猕”音之变异又有先秦时的“母猴”和《汉书》里的“沐猴”之称,类乎后来的“马猴”“毛猴”之俗称。晋人傅玄描述猴子“类胡儿……或抵掌而胡舞”。后汉王延寿称其为“王孙”,“胡”与“孙”便与猴结了缘,于是它又有了“猢狲”之名。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国人又把猴与纪年时用的十二“地支”符号联系在一起,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上已有了“申环”。

(“环”与“猿”当时同音,猿即猴子)描述它长得圆脸,像矮小的人。其系列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空位无对应物)、巳虫、午鹿、未马、申环、酉水(“水”读音近“雉”,简文描述其“藏于园中草下,旦启夕闭”。很像野鸡)、戊老羊、亥豚。到了东汉,在王充的著作《论衡?物势篇》里又出现了这类系列,只是“午鹿”改为了“午马”。这是否由于秦赵高“指鹿为马”造成的既成事实?尚有待佐证。这个系列让辰与龙,巳与蛇,未与羊,酉与鸡,戌与犬相联定位。这个系列首见于文学作品的,则是南朝宋代的沈长侍之作《十二神诗》。它们见于彫塑的形象,则应是汉代之后的十二生肖陶俑和石兽。前者为12个人的身形却各长着一个生肖的头,如猴头人、鸡头人等等,后者为12个怪兽的身形却各长着一个生肖的头,如猴头兽、鸡头兽等等。这“十二神”各轮值一年,周而复始。于是任何年出生的人都会附上一个“生肖印记”。总之,由于猴子被列入“生肖文化”,它同人们的关系就当然的近乎了——每12位中国人里就有一位“属猴”的!

猴子除了在生肖文化中归坐定位之外,更频频出现在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美术品之中。仅我收藏的就有汉代的猴形青铜带勾、近代的猴形铜锁,北魏石雕双猴,明代的象牙雕猴,清代的牙雕“五子登科猴”(一个大猴身上爬着五只小猴),玉石琢的“五子登科猴”,瓷猴,猴形香插,猴形灯,辽代的“双猴皮囊壶”,各种子玉琢的随形猴饰,明代的猴钮官印,当代艺人的泥猴,我自作的猴钮印章和彩塑猴,从印尼巴厘岛带回的木雕猴。又因为民间传说猴子可以“避马瘟”所以栓马的石柱头上特意雕了猴形。而先前在马厩梁上雕猴画猴的风俗在国内已然消失却传到了东瀛,我曾在东照宫的“神马厩”上看到了分别捂着眼、耳、嘴的三猴彩色木雕。此类“三猴”木雕也广传南亚诸国,实在的寓意乃是儒家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本非俗解的“不看不听不说”。

到了大唐时代,印度文化带来了“神猴”,又为“中国猴”增添了神秘色彩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古印度传世长篇《拉摩亚纳》里神通广大的神猴哈努曼的形象,通过后来产生并传来的佛教文化,演化成了猴头人身的“白衣秀才”,出现在中国说书艺人们的表演之中。宋代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向玄奘法师自我介绍的“猴行者”说:“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至于“猴行者”的绘画形象,则首见于榆林窟的西夏壁画上文殊菩萨之侧,我曾于十多年前趋往拜观。二十多年前在太原一处古刹中见到一元代磁枕,枕侧以写意笔法非常生动地画着孙猴、八戒、沙僧和骑白龙马的唐僧,可见“师徒四人”的形象至少在元代已形成了。历经多少无名文化人和艺人的无数次充实加工再创造,到了明代方由大作家吴承恩总结提炼,写成了妇幼皆知的著名小说《西遊记》。至此“孙猴”已经升华为“齐天大圣”的“美猴王”,最终,完全中国化了的“神猴”足以纵横古今,名扬中处,不愧为“猴文化”的登峰造极!“猴文化”的地位如此昭显,但在纸卷本的绘画领域中,它却姗姗来迟,而且其地位大不如人物道释与山水花鸟等题材。

如今,可以追踪寻迹的有宋代的易元吉,他擅画的猿猴,形象写实源自写生,系工笔风格。到了明清时代,偶见猴子骑马看着飞蜂的画面,寓意“马上封侯”,不但立意牵强而且画法腻俗,不堪取法。只是到了“民国”之后,画家中兼涉画猴的才逐渐出现。有受日本画影响的“岭南派”画家高奇峰,以工笔加水墨渲染的“猴”。有齐白石宗师的写意猴,颇似人形。有王梦白的近乎小写意风格的猴。有承扬日本画伯竹内栖凤的刘奎龄、刘继卣父子,前者的工笔画猴形神俱足,写实功底可谓空前,后者继承有度弘扬有方,不但极为擅长写实之画猴,还颖脱出更为灵虚生动的小写意画猴;通观画猴的历史,继卣先生堪称独树一帜。

雌猴头略小而圆,比较秀气。雄猴方略大而方,两颊与下凳的毛丰满,显得很雄壮。雄猴的脸比雌猴要长,尤其老雄猴,鼻与“人中”更长。幼小的猴,头圆耳大,眼鼻口的“脸三角区”面积在整头面积中所占比率小于大猴,但眼睛并不小。再有,猴子的臂、手和似臂似手的下肢和与脚,非常灵活多变,特别能表现猴子的神态。在这方面,尤要注意:务必要依据各关节部位在不同方向下的透视与结构的变化而掌握行笔的顿挫。猴手的掌比人的长,拇指比人的短,中指最长而粗,食指最灵动。先用大笔触浓淡墨写出臂、腕,再以中锋用笔写出五指,画下肢方法程序也如此。还有,猴子尾巴也是猴子机灵表现的重要“形体道具”,宜以浓淡墨中锋粗笔触写出S形的动态和“短毛肉棍棍”的质感。这里应注意,尾骨是脊椎骨的一部分,所以画尾巴一定要与腰、骶部形成过渡关系,否则就“折了”。

刻画猴子形态最重要的是猴的头面部。要将头势及脸部表情完美的结合,才能巧妙地表现出猴的聪颖、机智或顽皮的一面。

《采食图》画法

①先写出头顶、颊、耳与下颌的浮毛。再写出左上臂。然后以侧锋写出右臂与手背部,以淡墨扫出臂内侧浮毛。再用淡墨大笔触呈弓形运笔抹出背部,写出后部浮毛,而后以略重墨写出右腿上部,要上实下虚。

②趁湿在背部的高处抹出重墨,并以略重墨写出左小臂与手背部以及左下肢和足背,然后以中锋写出尾巴。

③完成前两步骤后,以墨线勾出猴的脸部表情及耳部,然后依关节结构写出手指及足趾。再用淡墨线勾写出果子。

④以重墨点出果子蒂结,写出果柄并题字。以焦墨点出手指甲与足趾甲。

⑤以淡花青色勒脸、耳墨线、浮毛与果子轮廓线、果柄和蒂结。

⑥以淡赭染猴身、猴脸、耳与果子。

《金果之秋》画法

①先以大笔触点写猴的顶部和颊部,再扫出颌下浮毛。后以侧锋写出上臂,而后写出小臂与手臂。

②写出猴的耳浮毛、下肢、足背与与臀线。再以中锋写出尾巴,墨色略重可衬出下肢来。

③趁湿在臂、手背与下肢、足背抹重墨以增体积感和毛的质感。再写出手指与足趾。以焦墨点出指(趾)甲。

④勾出猴的脸、耳、果子。以重墨点果子蒂结、写果柄并写出配景的竹叶,以浓墨勾出竹叶的叶筋和小枝。

⑤以淡花青色勒猴的脸、耳、浮毛、果子轮廓,并点染果子蒂结和竹叶、竹枝。

⑥猴的脸、耳、臀部及果子的着色技法如前,或再加用石青色染上眼皮、点果子蒂结。最后题字盖印完成全幅作品。

《亲情图》画法

①以小排刷浓淡墨大笔触写出猴头顶、枕、两颊部位,前额与双颧下凹处用浓些的墨可突出面部。再以小排刷淡墨大笔触写出右猴上臂、双腕、背部,以大笔中锋写尾巴。以淡墨扫出耳边和颌下的浮毛。

②仍以小排刷大笔触、左浓右淡扫出左猴上臂,左实右虚衬出胸毛。再直抹出小臂、腕部、右小臂与腕部以及两猴下肢与足背。左猴尾的画法与右猴尾画法相同。

③以中锋用笔依关节结构写出猴指与趾,小猴的画法如大猴,依顺序画出头部、两臂、背部、尾巴。再以墨线勾写出猴的脸、耳,以淡墨勾出桃子的轮廓线。以焦墨点指(趾)甲。

④以淡花青色勒染猴脸、耳、浮毛和桃子轮廓线。在桃子底部着淡石绿色。

⑤趁桃绿色未干着些淡黄色,水分宜大些。以淡赫色染猴脸与耳,再趁湿用深些的赭色着于耳尖、颧部和鼻子等结构高处。

⑥趁桃子黄色未干,以大红点染桃顶部,染时以大笔着大红,笔尖着曙红,令其上深下浅地过渡到黄色,显得桃子鲜亮。待猴脸色干后,以淡墨加曙红勒染脸、耳墨线,并染眼鼻窝儿、耳孔窝儿、鼻孔、嘴角儿等结构深凹处,可增加体积感与质感。最后题字盖印完成全幅作品(见右图)

《母子乐图》画法

①以大笔触淡墨依次写出大猴小臂、小臂上部与腕部、桡侧部、下肢、足背、右腕、背部,因笔中水分较大,所以在上臂与背的大笔触间自然形成富有表现力的“水痕区”。然后以中锋用笔写出猴尾,要留意使尾的动势与腰背相谐。

②以大笔触浓淡墨点抹出大小猴的顶部、颊部、臂部、腕部,以淡墨扫出耳边与颌下的浮毛。写出小猴左指与大猴右拇指以便抱姿定位。以浓些的墨抹出下肢与桡侧毛团的质感,点染腕部高处。

③以浓淡墨写出小猴下肢、足背与尾巴。以重墨线勾写出猴脸与耳,待干后略施淡墨染其凹处,以增加五官的体积感。

群猴中常有这样的亲密表现:一猴欣然享受别的猴子为自己搔痒、捉虱、理毛。抓住此情此态很有“人情味儿”,也颇为滑稽。猴子下部因肢、手过分支离而夺视线,即以枇杷果密而实之,以一尾括而拢之。此尾静,另一翘尾动,形成对比,更合猴之“心态”。这里前猴的眼神“后视”,一可显出怡然自得之神态,二可以与后面的配角猴相呼应。添一小猴是举一果子为显其活泼,亦可以此黄色与下部黄色相呼应,令黄色块疏密有致,而突显了猴子的意趣。

↓点下方可查看往期精选↓

学习丨图解怎样画墨竹

学习丨图解怎样画牵牛花

学习图解怎样画石头

学习丨图解怎样画写意水仙花

学习丨图解怎样画写意紫藤

学习丨图解怎样画菊花

学习丨图解怎样画水墨荷花

学习丨图解怎么画写意梅花

学习丨图解怎样画牡丹

学习丨图解怎么画麻雀太平鸟

学习丨怎样画丹顶鹤

︱合作、投稿︱

邮箱:dfmsyjs

.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ranshia.com/wmcsy/5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