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8年,中国好声音终于ldquo
《好声音》已过八期,相比较开播前的万众瞩目、声势浩大,如今已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亮点的学员、持续走低的评分与不尽人意的舞台表现,都难以匹配《中国好声音》现象级音综的名头与观众的期待。及至本季行程过半,节目鲜有关于音乐的热点话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学员和作品更是寥寥可数。
年,《中国好声音》首播,全新的节目形式开创了音乐综艺的新典范,它也一度被视为为华语乐坛发掘新人、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平台。但随着时间流逝,观众审美疲劳之余,节目本身的弊端也在逐渐凸显。形式、规则、选手、音乐,本季的所有外在表现都说明,《好声音》在走下坡路已是不争事实。见证了它从辉煌走向落寞的整个过程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历时8年,《中国好声音》终于还是“唱衰”了自己。
但这个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久累积、叠加的过程。追其缘由,来自外界的竞争占一部分,但节目本身具有的局限性才是其根本所在。
第一季冠军梁博
“声本”定位的优与弊
《中国好声音》对学员优劣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会唱歌的好声音,嗓音出众再加歌唱技巧,就是适合这个舞台的好苗子。这是一个不高的门槛儿,所以它也给了无数喜欢唱歌的人一个证明自己、追逐音乐梦想的舞台。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定位,《中国好声音》才会一直吸引着新的选手,保持着最初的活力。
第三季选手周深
但当下的华语乐坛,对创作型歌手的器重和需求更大,仅凭一副“好嗓子”驰骋歌坛的时代早已远去。细数《好声音》历年来的优秀选手,能够始终保持热度的只有唱作俱佳的梁博、声线或个人特点非常突出的周深、吴莫愁等,而其他学员在没有创作能力傍身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湮没。而这,就是其过于重视“声音”的弊端。
难以出新审美疲劳
《中国好声音》本就是复制版,因为没有建立在前期市场考察和一手打造的基础,它的创新和市场应变能力本就缺失。尽管这八季里,它每一次出场都会带来规则或视觉上的差别,舞台上的选手和导师也在更换,但综合来看,“以声论成败”和“选秀”的外壳并没有打破,其内里自然无法释放出新颖的灵魂。
所以,《好声音》数年来留给观众的印象,只有学员和少数导师是新鲜元素,其他的基本没有变化,长此以往,观众对其审美疲劳也在常理之中。那些从学员身上挖掘出来的故事,起初是感动,如今则显得刻意,节目综艺性越来越强,也反映出它“难以出新”的局限。
《好声音》选手邢晗铭
后继乏“人”
新一季的《好声音》14期节目已过8期,但仍未出现能够惊艳众人的曲目和歌者,综合学员的特点,也是以音乐专业院校学生居多。当平民舞台成为专业歌者竞技场,尽管想要登台的人依然众多,但《好声音》后继乏人的现状已是不可扭转。
年轻新导师李荣浩
究其原因,其一,音乐综艺越来越多,《好声音》不再是唯一选项,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与数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其二,网络时代催生了一大批音乐、视频直播平台,不需要《中国好声音》,平民歌手仍然能够一唱惊人;其三,“好声音”走出的歌手大都昙花一现,前车之鉴的例子已有太多,这也使得一批喜欢唱歌的人望而却步。
《好声音》迎来了两位全新的年轻导师,规则上也做出了创新性的改变,但如你我所见,其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差强人意。俗话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巅峰时期的音乐真人秀,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剧本”,其中缘由,则是一条横跨八年的时间线:原来,《中国好声音》的没落,在其确定“以声为本”的定位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精彩推荐:
拿了中国好声音冠军的他,在这档节目中只唱了一分钟,就被淘汰了
中餐厅:仝卓成功转正,得知高天鹤离开原因,原来你才是亲儿子!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ranshia.com/wmcws/3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