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一口多活20年研究中那些顿顿吃饱的
做好一件事,就能多活20年!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其实方法很简单:每天少吃一口!
英国伦敦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少吃40%可以让你延寿20年,少吃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神经元退变等老年化疾病也相当有效。
美国科学家也曾做过一个两群猴子的研究。研究人员将只猴子分成两组:
一组猴子不控制饮食,顿顿管饱;另外一组严格控制饮食,只让吃七八分饱。
10年后——
敞开吃的这只猴子中,很多体胖多病的猴子,有得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的,只猴子死了50只;而控制饮食的那只猴子中,只有12只死亡。
15年时——
顿顿吃饱的猴子都死光了,高寿的猴子都在七八分饱的群中。
这就说明了适当控制饮食是有利于长寿的。看来常说的“吃得多,死得快”是有道理的。
养生大家都倡导少吃!中国传统谚语称“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现代又有人提倡“轻断食”,都是一个道理:少吃点!
01
饿着要比撑着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
饿着要比撑着强、瘦的要比胖的好。因为肥胖可能为多种癌症埋下隐患。
我每天只吃七分饱,但又受不了美食的诱惑,于是感觉吃的差不多了,就马上离开饭桌,绝不久待,更不会与家人在饭桌旁聊天,生怕管不住自己的嘴又多吃两口饭菜,偶尔还会把晚饭省下一两顿。
02
不贪吃就不生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
我的饭量一直都比较小,从来不“贪吃”,所以几十年来体重波动一直没有超过5公斤。
此外,我重在搭配食物,比如红烧肉,很多人怕油,不敢吃,但我照吃不误,只是注意当天别的高脂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另外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平衡一下。
03
少吃一口,多活一天!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
我一直倡导一个观点,少吃一口。少吃一口,垃圾就少一点。垃圾少一点,就可以多活一天。
一些常见病,很多都是由吃太多、肥胖导致的。例如,癌症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更不用说,肥胖富态的人占多数。
04
再好的饭,从来不多吃一口!
全国名老中医杨友鹤
名老中医杨友鹤80岁体检时,没有糖尿病、高血压,岁还在出诊。他强调:再好的饭从来不多吃一口!
今天的人以酒当水,生活无规律,饮食不节制,所以50岁就衰老了。“从来不贪吃、多吃,再好的饭从来不多吃一口!”,这就是杨友鹤的养生秘诀。
现在很多人吃饭时已经吃的很撑了,剩下了几口,舍不得丢掉,那就勉强多吃了吧。实际上扔掉这忌口饭也许浪费5块钱,但是日后是要花50块钱,甚至块钱的药来“消化”这5块钱的饭。
05
饿点能防病!
第四军医大学著名教授万承奎
万承奎教授曾在做客央视《人物新周刊》节目时,向全国观众讲述了他的养生防病秘方。其中一条就是——“晚饭少吃点”。
万承奎介绍,爱吃晚饭、晚饭吃得过多,是发生疾病的一个原因。这是因为现代人太重视晚饭了,忽视了早饭,轻视了午饭。早饭午饭马马虎虎,晚饭夜宵大吃大喝,这是百病之源!
顿顿吃太撑,撑出一身病!原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说:
“远古时代,胃除了消化外,还发挥着储备的功能,吃饱一顿饿三天也没问题;而现在人们天天有的吃、顿顿吃得好,如果一个人的胃每天能容纳1斤的食物,只需填充一半,就足够其一天所需了。否则,只会让机体超负荷运转,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
1、加快衰老
过量饮食后,大量血液集中胃肠系统时间过长,使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而不能正常代谢,患老年痴呆症的时间会提前。
2、肥胖多病
暴食的“三高”食物使营养过剩,极容易患上肥胖症,并诱发其它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
3、影响心脏功能
吃太饱,膨胀的胃容易使横膈上移,影响心脏功能。而且人体为了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代谢需氧量会大大增加,也使心脏负荷水平大幅度增加,容易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
4、加重肠胃负担
如果胃里面一直装着满满的食物,胃不仅得不到休息还得分泌大量的胃液,长期以往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胃糜烂、胃溃疡
5、引起疲劳
吃得过饱,会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人们在吃饱后,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容易让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
6、增加患癌概率
日本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
7、骨质疏松
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8、肾病
饮食过量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因为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势必加重肾脏的负担。
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中国人有个习惯是要吃得饱,所谓“吃得很满意”,就是至少要吃到十成甚至十二成饱。
但我们现在的要求是:只要吃得不饿就打住,最多七八成饱!
①很多中老年人怕剩菜,在已经吃饱的情况下,非要把盘中剩下的菜吃掉。把多余的食物吃到肚子里,给身体和消化系统带来过多负担,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浪费。
②每顿饭只吃七八分饱就可以,对于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要懂得克制,保持与平时一样的进食量。
兄弟4人得胃癌,竟都因为这一可怕的饮食,都是一级致癌物五兄弟四人得胃癌,这不是韩剧桥段,而真实发生在浙江大医院外科龚渭华副主任医师的诊室里。
这四人中老大老二已经去世,还有两位去年刚做了手术。
7年间,五兄弟四人陆续得胃癌五兄弟是江西人,老三王富生去年8月,去浙医二院做了胃镜检查,确诊得了胃癌。
接诊医生龚渭华了解到,3、4年前王富生的大哥、二哥都因胃癌去世,兄弟中已经有三人患癌。
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是遗传性,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和亲兄弟姐妹,得胃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2~3倍。
在龚渭华医生的建议下,王富生的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最小的弟弟也查出胃癌,还好是在早期,已经做完手术出院。
五兄弟都爱吃腌菜等高盐食品俗话说“吃一块儿,也病到一块儿……”除了遗传原因,同样的饮食习惯也是诱发癌症的高危因素。
王富生兄弟自小生活在浙赣边界的玉山,食物匮乏的年代,腌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菜肴。这些年经济好转了,但酸菜、豆腐乳、腊肉这些高盐、腌菜食品,却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此前也有报道,老夫妻爱吃腌菜,双双得癌的新闻!
据武汉晚报,75岁的孙先生被确诊为胃癌。医生问诊时候发现,孙先生一家特别爱吃泡菜,年年泡,30多年了,每餐没有酸酸辣辣的泡菜就吃不下饭。医生马上建医院检查,结果又是一例胃癌。而孙先医院查幽门螺旋杆菌,结果6个人中有4个超标。
腌制食物早已是一级致癌物世卫组织把“中式咸鱼”列为一级致癌物,就是同样道理。
泡菜、酸菜这些腌渍食品是不少人,特别是老人的心头好。但是腌制的食品或是发酵的果蔬等,都含有高盐成分。
高盐的食物,可以破坏胃黏膜;而腌制品中硝酸盐通过细菌的作用,可以分解成亚硝酸盐和强致癌物亚硝胺,亚硝酸盐和亚硝胺会诱导胃黏膜的癌变,也就是细胞基因的突变,从而增加癌症发生的几率。
特别是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主要引起食管癌(消化内科肿瘤科)、胃癌(消化内科)、肝癌和大肠癌(肛肠外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
那么这些食物易致癌,就杜绝不吃了吗?
数据表明,如果泡菜到了第10天还未吃完,品质会变差。因此,泡菜最好在腌渍的6~10天之间吃完,防止霉菌滋生。
注意,这些常吃的食物也是一类致癌物!一类致癌物,是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注意!这些常吃的食物都是。
1剩菜剩饭
隔夜菜和霉变腐烂的食物里亚硝酸盐含量较高,长期食用,亚硝酸盐就会在身体里日积月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诱发消化道癌症、胃癌等。
2烤肉/烧烤
烤牛肉、烤鸭、烤羊肉、烤鹅、烤乳猪等,因含有强致癌物不宜多吃。
烧烤的各种肉类如之前经过不恰当腌制易产生过量亚硝酸盐,烤焦的肉和鱼皮含有强致癌物苯丙芘,空腹吃时,这两种物质直接与胃粘膜接触,比人群平均患胃癌比率高二十倍左右。
致癌物质还有相当一部分混在烤肉时弥漫的烟火里。
3加工肉制品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培根、火腿、香肠等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级致癌物”
每天食用50克(1两)会增加18%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患病概率。
4发苦的坚果
平时我们吃瓜子、花生,有时会不小心吃出苦味来。这苦味正是来源于它——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菌素比砒霜还要毒68倍,毒性为剧毒物氰化钾的10倍。
发苦的花生、玉米、坚果就要警惕。
5没熟的海鲜
肝吸虫,又叫华支睾吸虫,“名列”于一类致癌物清单中。它可以在人体内活上二三十年。
肝吸虫一般寄生在淡水鱼、虾、螺的肌肉里,吃下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螺是主要的感染方式,如青鱼、鲢鱼、鲤鱼、淡水虾等。
广州有高达10%的肝吸虫感染率,酷爱吃淡水鱼鱼生的广东人是它们钟爱的宿主。
6槟榔
年,医院曾发布新闻:“病房现50位住院患者有45人患口腔癌,其中44人有长期、大量咀嚼槟榔病史。”
中世卫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曾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60%的口腔癌可能源于嚼槟榔。
嚼槟榔时,口腔黏膜会和槟榔中所含的生物碱等发生反应,引起口腔黏膜病变,长期下来会使口腔黏膜病变导致纤维化,从而引发口腔癌。
“癌”字三个口
远离癌症,就要懂得忌口!
看病的15个“潜规则”,很多人都不知道……看病时,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功课,可能跑一大圈也没达到预期效果,
你需要提前知道这些“潜规则”↓↓
1第一次检查,医生都会让你进行前期的检查准备。先挂普通号,做完基础性检查再挂专家号。2不要拿网上的不靠谱消息去和医生争辩,这会让你上医生黑名单的。3看病要趁早,别等到临近下班时间再去。很多检查都要求空腹,而且早上在什么都没吃的情况下,很多病情都能显现出来。4对住院的人来说,医生们都很忙,早晚查房时是跟他们交流最稳定有效的时间。5每天要看的病人很多,医生真心没时间没欲望来听你诉说苦情史或者拉家常。最好不要跟医生说有的没的,要一针见血地描述病情。6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多问清楚,即使是难言之隐也要讲清楚,不能因为爱面子耽误诊断。7医院的检查及报告,务必带齐。如果要做检查就去做,没做检查没人能给你下诊断。8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用药策略和看病方式,不要拿其他医生的看法来怀疑面前的医生,哪怕“其他医生”是院士。既然你来找这位医生,就说明了信任,如果你更相信那位,可以去找那位医生。9要大胆地向医生询问是否还有更便宜的药,这是你的权力。很多医生都会如实相告,而且站在你的角度诊疗、开药。10复诊要找同一个医生,避免重复检查用药。很多时候,看病往往需要过几天,或过段时间复诊。这里建议您,最好还找之前给您诊疗的专家。这样医生更了解您的病情,避免了重复检查和用药。
如果是长期慢性病随访复诊,比如高血药、糖尿病等。建议找到最后一个为你看病的医生,把所有药拿给他看,让医生帮你甄别哪些药需要吃,吃多长时间等。
11实在挂不上号,可以真诚说明情况,询问是否能加号。很多时候,我们第二次找同一个医生看病,或者是复诊,也常会出现挂不上这个医生的号。如果实在难挂上这位专家的号,此时你可以去专家诊室,告诉专家你是他的患者,现在检查结果出来了或按约定时间前来复诊了,但实在挂不到号,请他给你加个号。这种情况下,如果医生有时间,通常是不会拒绝的。12医院都有能挂号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ziranshia.com/wmcwb/9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