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越坚持,俄罗斯越可能戏剧性崩溃

甲氧补骨脂素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9295.html

编者按:俄罗斯一架苏-24型战机被土耳其F-16战机击落,给普京出了一道难题。目前来看,普京并没有表现出他一贯营造的强硬一面。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刘仲敬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视角。本文原名《卸妆后的俄罗斯》,此处有删节。

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陷,东罗马帝国灭亡。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成了俄罗斯帝国的起点,俄罗斯的先在使命就是:保护东正教世界免受土耳其人侵凌,进而解放伊斯兰奴役下的基督教各邦,最后收复帝都、重光正统。

只有土耳其才是俄罗斯的天然敌人。到维也纳会议时,俄罗斯经过六次战争,在俄土关系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一战前夜,奥斯曼土耳其人已经衰弱到无力保护自身的安全和主权的地步。

大战的负荷同时压垮了脆弱的俄罗斯与土耳其。土耳其不情愿地实现了国家的解体。而俄罗斯,正教专制皇帝和欧洲绝对君主的冠冕同归于尽。支离破碎的俄罗斯社会在布尔什维克的紧身衣下,再度背对欧洲,营造一个平行的世界。

苏维埃帝国的基础不是马克思偏爱的城市自治公社,而是逆向(对内)超经济剥夺。然后,超经济剥夺支持的国家机器向外圈扩张,如是周而复始。帝国核心大俄罗斯承受最大牺牲,统治各加盟共和国,而后是各卫星国,而后是各友好国家,而后是广大的斗争地区。

八十年代初的西方媒体倾向于宣扬苏联的崛起和美国的衰落,至少不会怀疑苏联军事体制的纪律和效率。撒切尔和黑格(美国前国务卿)真心诚意地相信,苏联在欧洲大陆至少拥有四比一的常规兵力优势。冷战结束后,人们才发现:这种优势并不比国家计委的其他统计数据更可靠。

在此期间,军队的创作和宣传部门比前线部队更加活跃而成功。他们营造的进攻性形象很少引起怀疑,对加重军队的负担、加速军队的崩溃居功甚伟。领袖如果不那么相信自己的权术,盲目地坚持体制的完整性和神秘性,让所有各方都看不清体制的虚实,坐待油尽灯枯的最后时刻自然来临,至少还能减慢溃败的速度。苏联除了全胜或全败,其实没有中间道路可走。这种体制有预支和挪用社会资源的强大能力,也因此杜绝了正确自我定位的可能性。

不可避免,核心的膏血总有耗尽之日,该发生的事情早晚会发生。失去苏联的世界体系对所有人都是一种解脱。唯一的意外是:卸妆后的俄罗斯没有(像她的精英设想的那样)回归欧洲,而是(更加自然地)回归拜占庭。

俄罗斯丧失的并不仅仅是疆域。苏联的解体没有恢复她的经济活力,东正教的复辟也没有恢复她的社会活力,她的人口仍然急剧老化和衰退。与此同时,高加索和中亚的穆斯林移民不断涌入俄罗斯。穆斯林人口构成俄罗斯人口唯一迅速增长的部分,占据了年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会有增无已。

俄罗斯的根本问题在于无法治愈列宁主义留下的致命伤。苏联留下的中亚各共和国在前共产党人-社会工程学派官僚集团的统治下,没有找到合理的国家建构方式。

普京政府依靠招安穆斯林军阀,打击其他军阀派系的手段维持统治。普京召集俄罗斯境内的伊斯兰教居民,让他们组织自己的团体,以顾问和咨询的方式把他们的代理人纳入俄罗斯的决策体系,在俄罗斯宪法之内构成了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集团。俄罗斯联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退回到十六世纪以前那种状态,非常像拜占庭帝国在灭亡以前的情况。

今天开斋节的莫斯科,比巴格达更像巴格达。或者更正确地说,比君士坦丁堡更像伊斯坦布尔。俄罗斯的穆斯林不同于欧洲的穆斯林,来自俄罗斯的世仇,仅仅因为俄罗斯的武力才屈从俄罗斯,有理由认为俄罗斯的大片领土曾经属于他们——泛突厥主义最初产生于俄罗斯境内的穆斯林,他们的启蒙和世俗化运动比土耳其更早。

距离产生美感,远方的土耳其比身边的压迫者更容易吸引他们的认同。他们鼓吹西起塞浦路斯、东到长城的突厥语各民族都是同胞手足,“两洲之国”土耳其是他们共同的祖国。土耳其本来就是俄罗斯的世仇,现在更应该负起解放中亚突厥人的义务。俄罗斯在这种情况下卷入针对西方的冲突,肯定会给自己带来最糟糕的未来。普京政府坚持的时间越久,俄罗斯就越有可能在戏剧性的崩溃中解体。

背景

土耳其与俄罗斯的血海深仇

俄、土之间的纠纷由来已久,多年来仇深似海,除了再世界大战中互为敌人之外,历史上发生过不下10次大战。

第一次俄土战争(年-年)

第一次俄土战争,这是沙皇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一次较为重要的战争。为争夺第聂伯河下游地区,年,俄国对土耳其宣战,战争持续5年,双方都没能分出胜负,于年签署和约,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承认沙皇俄国对第聂伯河左岸地区的统治。

第二次俄土战争(年-年)

年7月土军围困维也纳。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结成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神圣同盟”,年俄国加盟。年及年俄皇彼得一世两度进攻亚速海,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其属国克里米亚的联军击败。年9月奥军在蒂萨河畔进行的泽特战役中大胜土军,俄军占领了顿河河口。战争的结局是:亚速和延伸到米乌斯河的亚速海沿岸一带归属俄国,俄国获得亚速要塞,在黑海建立了第一个出海口。

第三次俄土战争(年-年)

年,土耳其军北伐,收复顿河河口。俄土战争爆发。年,沙皇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军队的重围。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其被迫放弃亚速,并需拆毁亚速海沿岸的防御工事。根据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统治。

第四次俄土战争(年-年)

年底克里米亚鞑靼人袭击乌克兰和高加索成为了战争的藉口。在年,俄国的指挥官们期望能夺取亚速和克里米亚半岛。但是,由于缺乏补给以及流行病的爆发,俄军不得不率军撤回乌克兰。年,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于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了转折。俄国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奥地利又退出战争,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根据年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

第五次俄土战争(年-年)

第五次俄土战争是发生在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的一场影响重大的战争,其主要结果是南乌克兰、北高加索地区和克里米亚从此被沙皇俄国控制。战争一开始俄军的名将苏沃洛夫很轻松打败了巴尔联盟的军队,在和年间多次取得大胜。在海上战场,俄军最终于年的切什梅海战消灭了土耳其海军的主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终不得已于年7月21日签订《库楚克开纳吉和约》,俄国得到割地赔偿和万卢布的战争赔款,同时还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

第六次俄土战争(年-年)

奥斯曼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克里木,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属地,授权土耳其检查通过海峡的俄国商船。俄国拒绝了这一最后通牒。土耳其出动了20万军队和一支强大的舰队对俄开战。在年的战局中俄军取得了巨大胜利。6月15日,库图佐夫将军所部强渡多瑙河,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土一个军。7月9日,俄军主力在默钦战役中重创土军。年1月,俄土签定《雅西和约》,土耳其承认俄国兼并克里木和格鲁吉亚。这次战争俄国作了充分准备,实现了称霸黑海的野心,获得了黑海不冻的出海口。

第七次俄土战争(年-年)

年,奥斯曼土耳其受到法国拿破仑一世的支持,加上俄国在奥斯特里兹战役中遭到惨败,决定对俄国进行军事行动,以夺回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地的控制权。不久,库图佐夫接管了俄军指挥权,他制定了一次大胆的诱敌战术,以期尽快解决战事来抽调主力北上防备拿破仑。10月2日,两军决战,土耳其军彻底崩溃,并于11月23日向俄军投降。土耳其于年5月28日承认战败,签定《布加勒斯特条约》,割让比萨拉比亚。

第八次俄土战争(年-年)

至年的俄士战争,是欧洲列强瓜分兴起于亚洲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区扩张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巴尔干地区属地所引起。此时正值希腊人摆脱土耳其统治的希腊独立战争,俄国趁火打劫,法国也支持希腊,英国诗人拜伦率领一支 赴希腊作战,土耳其与埃及联军战败。年9月,俄土双方签定《亚得里亚堡和约》,土耳其向俄国割让外高加索沿海的领土。年,土耳其被迫承认希腊独立。

第九次俄土战争(年-年)

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年萨丁尼亚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但并没有帮助英法围攻克里米亚上的塞凡堡要塞的舰队。塞凡堡被围攻近一年后英法联军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最后签署的《巴黎和约》使俄罗斯丧失了几乎历次对土战争的成果,这也是土耳其在对俄作战中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

第十次俄土战争(年–年)

年4月24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从巴尔干半岛及高加索两地发动进攻。俄军主力进入罗马尼亚后,6月及7月在不同地点渡过多瑙河,12月攻占土军重要据点普列文,次年1月逼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被迫接受俄国提出的和平条件,最后年欧洲列强在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并以《柏林条约》取代《圣士提法诺条约》,保加利亚、东鲁梅利亚改由土耳其保护,土耳其赔款2亿卢布。

欢迎推荐好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ranshia.com/wmczp/86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