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是兽,橐肥是鸟山海经中那些
读《山海经》,总有些稀奇古怪的图片让你着迷,让你去深入了解它的文字内容。其实这些文字除了有几个字晦涩难懂外,文言文的阅读并不费力,理解也并不难。《西山一经》有一段文字——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橿,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肥,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上文最后一句有一个“肥”字,书上印刷体出现时,上面是一个“非”字,下面是一个“巴”字。
但这个字用拼音、五笔都打不出来。把《新华字典》搬出来,也查不到。上网也难查。在手机上手写,也没有。偶然在网上查到了,却复制不上,还说这个字同“肥”,没办法,本文姑且用“肥”字代替,我也不是第一个这样用的。
上面还有羭、棫、橿三个字,也顺便科普一下其本义。羭,读yú,母羊,黑毛羊。棫,读yù,白桵[ruí],亦称“白蕤”,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橿,读jiāng,也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山海经》就是这样,这些生僻字令人抓狂,只因越嚼越有嚼头,才是它的魅力。
我们先看看《西山一经》这段文字到底说得什么意思——
“再向西七十里有座山,名叫羭次山。漆水发源于羭次山,向北流入渭水。上生长着很多棫树和橿树,山下长着许多小竹,山的北面有许多赤铜,山的南面有许多婴垣玉。
山中有种野兽,它的形状像猕猴,前臂很长,擅长投掷,它的名字叫嚣。有一种鸟,形状像猫头鹰,长着人一样的面孔,只有一只脚,它的名字叫橐肥,这种鸟冬天活动而夏天蛰伏,人吃了它的肉,可以不用害怕雷击。”
这段文字除了介绍了山上的奇树矿产外,特别提出了两种鸟兽。
一是叫“嚣”的这种动物,除了前臂较长外,与现在的猕猴没有什么差异。说它会投掷,现在的猴子也会。
二是这种叫“橐肥”的鸟,则是一种现在绝迹的怪物了。文中说像猫头鹰,也就罢了。怪就怪在它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长着人的头,第二个特点是只有一只脚,看图片才能体会它的怪异。
第三个特点是它怕热,冬天才出来活动,夏天它怕热,处于蛰伏状况。第四个特点是人类有幸吃了它的肉,可以防雷击。不知古时候是否有人吃过它的肉,反正现在的人是享受不到了的。因为它绝迹了,或者说《山海经》本身就在胡编乱造,博人眼球。
再说,一只长着人头的鸟,你敢捕捉后把头割掉或者整只进行红烧或炖汤吗?恐怕连会吃敢吃的广东人也会吓得半死。
《山海经》中出现的每一个神奇人物、灵异禽兽、域内园林、海外仙山、奇珍异宝,都充满神秘和诱惑。经常阅读,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ranshia.com/wmcsy/10388.html